菏泽市高二语文联考阅卷报告可靠的网络配资
4题阅卷报告
1.原题呈现:
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请你为材料一写一段提要,60字以内。(4分)
2.参考答案:
(4分)盖天说源自古人的原始认识;经历了“天盖地”“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演变;设想蚁在磨上的模型解释天体运动。(4分;起源、设想每点1分;演变2分)
3.评分标准①第一点答出起源或类似意思的给1分,②第二点出现“经历”给1分,写出过程或变化的给2分;③第三点出现“模型”或类似意思的给1分。④比较笼统的,没有关键词但意思差不多的酌情给分。⑤意思能体现研究成果的适当给分。
4.总体情况:①平均分1.7
②学生找到位置不对或者概括没有出现关键词。
③审题不准,答案和“研究成果”没有关系。
展开剩余96%④对材料分层不准,没能准确分册,所以概括不准。
⑤书写不规范,明显答题态度,答题方法不正确。
5.问题卷 答非所问 概括不全等
4. 教学建议:①加强审题指导,一定努力明白出题者的意图,标画关键词②加强信息筛选指导,抓关键词语弄懂文章层次结构③加强规范指导,审题规范,书写规范,答题规范,表述规范④加强读懂文章指导,告诉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文章。
5题阅卷报告
一、第五题阅卷标准:
(一):答同意或者不亮观点的0分。
(二):不同意。
然后分三个要点阐释:
1、盖天说虽起源经验观察,但是经过人们长期的争论、质疑、探究、运用等研究过程,才形成了系统理论。
2、中国古代科学家有较强的研究精神。如盖天说就突破了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3、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域有多种多样的研究实践。如建立数学建模、准确预报二十四节气。以上每一个要点2分。
二、答题情况:
1、均分2.2,由于答同意或者不亮观点的是零分,造成均分不高;
2、对文本作者的思想倾向把握不准,将近四分之一的同学答同意,还有同学观点模棱两可。
3、答题不规范,把观点放到阐释之后,很容易造成误判。
4、要点不全,书写潦草。
8题阅卷报告
一、试卷亮点及不足:
1.试题教考衔接紧密,区分度明显。
2.极个别题目答案,如第8题答案中第①条“黄昏是赵天宝等人生命的最后时刻”,不应该和表层意蕴放到同一层次;应该和第二条同属于深层意蕴。
二、第8题及答案情况分析:
1.原题呈现:
文本一以“黄昏”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参考答案:
①黄昏时监狱周围的景色是美好的,也是无情的,黄昏是赵天宝等人生命的最后时刻。②黄昏里生活着众多的苦难百姓,他们生活贫困,无端入狱,看不到光明和希望。③从黄昏到黑夜,象征着社会腐朽、黑暗,官员腐化,法纪不存,令人窒息。(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阅卷标准:根据试题和试评情况,将参考答案进行了调整。
第8题阅卷标准
①黄昏时监狱周围的景色是美好的(黄昏指现实中接近天黑的时间)(1分);
②黄昏指赵天宝等人生命的最后时刻;(1分)
③黄昏里生活着众多的苦难百姓,他们生活贫困,无端入狱,看不到光明和希望。(2分)
④黄昏接近黑夜,象征着社会腐朽、黑暗,官员腐化,法纪不存,令人窒息。(2分)
(第③条中突显关键词“命运苦难”,第④条中突显关键词“社会腐朽黑暗”,即可得分,看关键点得分,得满为止。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得分。)
三、阅卷分析:
本题总分4分,平均分 2.33分。失分原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最严重的失分原因是作用与意蕴区分不清。
2. 深层意蕴理解不到位。
3. 答题不规范,不分条作答。
4.个别学生字体太潦草。
问题试卷:
1.意蕴答成作用。2.作用意蕴不分,且深层意蕴理解错误。3.答题不规范,不分条作答。4.答题跑偏,书写潦草。
四、教学建议
对小说相关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厘清相关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将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
1.结合教材中的小说篇目,梳理相关知识点,力争温故知新。例如用课内小说《百合花》,帮助学生分清小说标题“作用”和“意蕴”。
2.要求学生规范作答,对于意蕴题目,按表层和深层分条作答。
3.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点训练,学练结合,确保真正学有所得。
4.对高考真题小说进行深度解读,尝试找出课内所学相关知识点。
第9题阅卷报告
(平均分3.35 )
一、原题呈现
9.汪曾祺评价沈从文说:“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请分别分析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6分)
参考答案
《黄昏》:
①以充满诗意的环境描写淡化监狱的阴郁;
②在黑暗监狱中流露出美好人性,如杨守玉的守信、老狱丁的温情;③表现了对苦难百姓命运的关注和悲悯情怀。
《边城》:
①以静谧美好的环境烘托生活的安宁、平静;②以轻松、有趣的语调讲述父母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③用充满温情的语言来表现祖孙二人的心理变化。(每则文本3分,大意对即可)
二、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出自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结合所学课文《边城》理解沈从文创作艺术,既体现教考衔接,又考查学生对课外文本理解能力,命题切入点新颖,打破常规,试题难度较大,注重审题意识的考查。本题核心内涵理解“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是沈从文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善意”就是不苛责、不批判,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尤其关注平凡人身上的质朴与美好;
“含情”即带着细腻的情感观察,于细微处捕捉温暖、诗意与生命力,即使是苦难或平凡场景,也能挖掘出人性的亮色。作答时需抓准题干中的“善意的,微笑的”,尤其是文本一中的人物形象上的善意,很多学生忽视这一点,甚至小说三要素的思考角度全忘了,不理解命题人要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也是今后教学的重难点。
三、评分标准
参照答案要点,每则文本3分,每则文本一点1分,两点3分,其中文本一每点对应关键词环境、形象、主旨,文本二对应关键词环境、叙述节奏、心理变化,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如果不分文本一和文本二,最高不超过2分。
五、典型问题
1.不分点,找不到得分
2.不分文本,笼统作答,书写潦草
3.不审题,不认真阅读材料,把文本作者答成“汪曾祺”
六、教学建议
1.没有审准题意,尤其是关键词文本一,文本二。进而做不到分点作答,没有条理。以前没见过,或者很少做这样的题,下面进步的提升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
2.还是谈审题,没有抓准题干中的“善意的,微笑的”,尤其是文本一中的人物形象上的善意,但是好多考生都忽视了,还有主题上的善意根本就没从这方面去想。文本二,除了环境之外,另外两点都比较难。叙事的节奏,心理的变化,需要再补充相关内容。
3.从阅卷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匆匆忙忙,没有仔细阅读文本,简单的拼凑答案。阅读题,读懂文本可能是唯一的不变应万变,题有瞬息万变,把每一种题都做了那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抓住文本,理解文本,进而突破阅读。建议在反套路化,反模式化的大潮下,突破阅读,理解文本,有所提升。
13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往以至诚与之言,或幸而见从,则四海之福也!(4分)
(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4分)
【答案呈现】
(1) 如果我用至诚之心去和他们谈判,或许侥幸被(他们)听从,那将是国家的福气!(“以”“幸”及判断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无”“举”及宾语前置各1分,语意通顺1分)
【评分标准】
(1)“以”翻译为“用”得1分。“幸”翻译为“侥幸/有幸/幸运”得1分。翻译为“有希望”,不得分。“见”表被动得1分。“则四海之福也”,翻译出来判断句式得1分。在实际阅卷中,发现了更好的理解,“见从”理解“见”字为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此种理解是真懂的学生,非常值得肯定。
(2)“无”翻译为“无论/不论”得1分。“不肖”翻译成“不贤能/没有才能”等得1分。“自为”“自佐”翻译成“辅佐自己”,体现了宾语前置并且语意正确得1分。“举”翻译为“选拔/挑选/选举”得1分,翻译为“举荐/引荐/推举”等不得分。
此题平均分:4.3分
【案例分析】
1.重点词语翻译不准确,错译、漏译现象较多。如第一句中“或幸而见从”中的“见”,表被动,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考虑到前后主语的一致性,多翻译成“或许有幸他们能够听从我的意见”,而不是正确的答案“或许侥幸被(他们)听从。
2.第二句,宾语前置句式“自为”和“自佐”,学生很多只翻译出来了一处,没有考虑句式的对称性。
3.“举贤以自佐”中的“举”,很多学生也没有考虑到句子主语的前后一致性。主语是“人君”,也就是“国君”,所以“举”的翻译出现了不符合国君身份的翻译,如“举荐,推荐,引荐”等。
(2). 不能结合语境翻译的。“不肖”翻译成“不孝顺”,或者直接不翻译写上去的。“无”翻译成“没有”的。
(3). 书写不规范,字体潦草,涂抹现象仍然不少。
【备考建议】
以翻译为切入口,注意内外积累,夯实文言基础,落实好文言文复习。
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注重上下文关联,建立整体意识,提升应试能力。
第14题阅卷报告
(平均分1.46 百分比29.2%)
一、原题呈现
14.材料二“敌虽众,可使无斗”这一谋略,在材料一中郭子仪是如何实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利用矛盾:洞察回纥与吐蕃的内在矛盾,动摇其联盟基础。
②利益诱惑:告诉回纥,可以联唐破蕃获利。
③化敌为友:以至诚之心与回纥订立盟约,壮大力量,共同御敌。(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二、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重点在于通过梳理文章脉络,筛选文本一中表现郭子仪实现“敌虽众,可使无斗”这一谋略的具体事例,然后概括并简要分析实现这一谋略的具体方式。
这个题完美再现了教考融合的高考导向,和课本中一系列关于古代国家征战和外交类题材的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烛之武退秦师》《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等,如果学生吃透了教材,这个题应该不难回答。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如何训练好这个题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评分标准
1.基本参照答案三个要点评分, ①第一条答案关键词:利用矛盾、动摇联盟、挑拨离间及其相近意思均算对。②第二条答案关键词:利诱、获利、获得好处及其相近意思均算对。③第三条关键词:化敌为友、结盟、友好相处、共同对敌、以至诚之心或真诚之心打动对方、亲赴敌营以诚心感动对方及其相近意思均算对。(答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如学生答题有接近答案,也酌情给分。
2.照抄原文的不得分,虽照抄原文但是结合原文答出要点的每条给1分。
3.只叙述不概括原则上酌情扣分。
六、教学建议
1.一轮复习文言文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深耕文本意识和梳理文脉能力。通过梳理文脉筛选文章相关内容,抓住核心句子,然后准确概括要点。
2.文本理解概括意识。准确理解并概括,非照抄原文。
3.要点前置意识,养成“无前置不答题”的习惯。
4.规范作答意识。要分层分条规范作答。
5.卷面书写美观意识。
16题阅卷报告
平均分3.18。
问题:1.大部分学生能得三四分,每个诗人能贴点边,比如苏诗写出对菊花的喜爱;李诗写出作者内心的忧愁;
1. 少数同学情感把握不到位,有所偏颇。比如李诗写成对菊花的怜惜。苏诗写对屈原的敬佩。
2. 个别同学审题不清,答成三者的共同点。答案不规范,有同学答题时把三个作者顺序打乱,有的同学不写作者名。
3. 也有部分同学卷面整洁,答案规范、全面。
教学建议:1.课内的诗歌复习要到位,准确,全面。
1. 意向解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时代背景去赏析。
2. 课外诗歌结合选择题去推测作者的情感。
3. 审题要清晰,答案要规范,。
17 题阅卷报告
【基本情况】:
本次全市高二语文 17 题情景默写满分 6 分,整体平均分为 3.35 分。从整体得分来看,学生对情景默写的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参考答案】:
(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2)躬亲抚养/持一象笏至
(3)示例: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阅卷标准】:
基础评分原则:错一字该句子不得分,包括漏字、多字、错别字、字迹模糊无法辨认等情况。
各小题具体要求:
第(1)题需准确默写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重点关注易错字 “飧、樽、醅”,其中 “飧” 易误写为 “飨”,“醅” 易误写为 “醱” 或 “培”。
第(2)题第一空为 “躬亲抚养”,第二空需体现 “祖母的行为动作”,只能填写 “持一象笏至”,重点关注 “笏” 字,易误写为 “勿”“物” 或 “忽”。
第(3)题需围绕 “时不我待” 主题,且出自高中古诗文,符合要求的句子为:“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若填写其他句子(如非高中课内篇目或主题不符),均不得分。
【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错别字问题突出:
第(1)题中,“飧” 误写为 “飨”、“樽” 误写为 “尊”(忽略 “木字旁”)、“醅” 误写为 “陪” 的情况最为普遍,直接导致整句不得分。
第(2)题 “笏” 字错误率极高,约 30% 的学生写成 “勿” 或 “物”,反映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笏” 为古代礼器)的陌生。
第(3)题中 “汩” 易误写为 “汨”,“淹” 易误写为 “掩”,“零落” 易误写为 “零洛”。
审题不清,偏离要求:
第(2)题第二空,部分学生填写 “祖母刘悯臣孤弱”“夙婴疾病” 等句子,未体现 “行为动作”,不符合题干限定。
第(3)题约 20% 的学生填写非高中课内篇目(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主题不符的句子(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均不得分。
记忆不完整,句子混淆:
第(1)题部分学生将上下句颠倒,写成 “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飧市远无兼味”,虽句子正确但顺序错误,按 “错句” 处理。
第(3)题有学生混淆屈原《离骚》中的句子,将 “恐年岁之不吾与” 写成 “恐美人之不吾与”,导致整句失分。
【下一步教学建议】:
强化易错字专项训练:针对 “飧、樽、醅、笏、汩” 等高频易错字,通过 “字形分析 + 反复默写 + 错题整理” 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易错点(如 “笏” 为 “竹字头”,与古代礼器材质相关),减少错别字。
加强审题能力培养:在日常练习中强调 “题干关键词”,如第(2)题的 “行为动作”、第(3)题的 “时不我待”“高中古诗文”,引导学生先圈画限定条件再默写,避免答非所问。
梳理情景默写主题框架:将课内古诗文按 “思乡、爱国、时光易逝、友情” 等主题分类,让学生明确不同主题对应的经典句子,避免记忆混淆。尤其针对 “时不我待” 类,重点强化《离骚》中三句的记忆与理解。
规范答题习惯:要求学生默写时字迹清晰、笔画完整,避免连笔或涂改;写完后对照题干自查,检查是否有错字、漏字或顺序错误,培养严谨的答题态度。
18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3)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语句③,修改为:导致人类祖先捕猎难度增大。语句⑤,修
改为:于是人类开始逐渐掌握植物性食物的识别与利用能力。(每句2分,准确指出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题目概况】:
本题为病句修改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句子中找出并改正错误。题目难度适中,主要考察了考生对常见病句类型的掌握情况。两个病句类型分别属于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大部分学生能找到问题句子,但其中有部分学生判断不准确,导致修改不正确。
【答题情况】
18题满分4分,整体均分为2.6分。其中,满分答案不少,但是问题答案也各有不同。如:字体狂乱,病句判断不准,只会判断不会修改,错误处虽然得到修改但又出现新的错误等等问题。从整体得分来看,学生对病句修改的掌握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还需多加练习,努力提升。
【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常见病句类型的训练,尤其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问题。
2.引导学生在做题时应注重句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避免在纠正病句时改变
的原意。
3.建议增加对复杂句子的训练,以提高考生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1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文本主要说明了哪几个问题?请用三个偏正短语概括,每个短语不超过15字。(3分)
【答案呈现】
1.早期农业诞生的原因;
2.人类选择农作物的决定因素;
3.植物成为庄稼的三个条件。(每点1分)
【评分标准】
1.内容准确性(2分)
三个短语分别对应“农业起源的原因”“农作物选择的决定因素”“植物成为庄稼的条件”,且均为偏正短语,得2分。
少一个核心问题对应,或短语不是偏正短语,扣1分;扣完为止。
2.字数与表述(1分)
每个短语字数不超过15字,表述简洁无歧义,得1分。
任一短语超字数或表述啰嗦、有歧义,扣1分。
(注:总分3分,按上述标准累计扣分,最低得0分。)
以下是汇总的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均为偏正短语,且不超过15字):
其他可接受的答案:
1.农业起源的原因 2.农作物选择的决定因素
3.植物成为庄稼的条件 4.人类农业起源的缘由
5.农作物选择的关键要素 6.野生植物成庄稼的条件
7.原始农业诞生的原因 8.选择农作物的影响因素
9.植物变庄稼的必备条件
此题均分为1.25分(满分3分)
【案例分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本核心信息的提炼与概括能力,要求以三个偏正短语(每个不超过15字)概括文本主要说明的问题,既需精准把握文本逻辑层次,又需符合语法结构和字数限制。
【教学建议】
一、强化文本分层梳理能力
1. 引导逻辑分层:教学中可通过圈画关键句(如设问句、过渡句)帮助学生划分文本层次。例如,文本以“人类为什么还要开始种植粮食”“趋同现象仍是未解之谜”“为什么人类种地一万多年只选了这么点粮食”三个核心问题串联,可引导学生以此为节点梳理每层核心内容。
2. 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问题—阐释—结论”的逻辑链,直观区分背景信息(如早期农耕营养问题)与核心问题(如农业起源、主食选择等),避免混淆次要信息。
二、聚焦“偏正短语”的语法训练
1. 明确短语结构特征:通过实例对比(如“农业起源”是主谓短语,“农业起源的原因”是偏正短语),让学生掌握“修饰语+中心语(名词)”的结构特点,强调中心语需体现“问题”属性(如“原因”“谜团”“条件”)。
2. 限定性训练:设计“15字以内偏正短语概括”专项练习,选取类似文本片段,要求学生先提炼核心名词(如“起源”“选择”),再添加精准修饰语(如“人类农业”“农作物”),兼顾简洁性与准确性。
三、提升信息概括的精准度
1. 抓关键词定范围:针对“趋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区域”“均选择禾本科”“跨文明趋同”等限定词,避免概括为“禾本科植物的选择”(忽略“趋同”这一核心特征)。
2. 逆向验证法:让学生用概括的短语回推文本内容,检查是否涵盖该部分核心信息。例如,用“农作物选择的条件”验证时,需确认是否对应“产籽多、容易种、方便收”等内容,确保不偏离、不遗漏。
第22阅卷报告
总分5分,均分3.2分
参考答案:
画面右侧两个健壮的男子站立着高举镰刀用力割稻(挥刀收割、举刀收割、举镰刀收割)1分,中间三人弯腰采割稻穗(采穗、弯腰采摘、弯腰收割)1分,左侧边缘处一个老者挑着担、一手提着器物前来送饭。(挑担、送饭、肩挑东西、肩挑重物、手提东西)1分
整幅画形神兼备、朴拙自然(造型逼真、生动有趣)。2分
(画面内容3分:能描述大意即可;如有其他理解,只要不违反生活事理可酌情给分。绘画特点2分:能从构图、造型、线条、风格、形神意趣等角度做出评价即可,不求全面。)
学生典型失分问题
一、画面描述部分、
1. 内容概括片面化:只写动作忽略工具(如仅说“弯腰”未提“采穗”);
只提工具省略动作(如仅写"有镰刀"未写"挥刀收割");
笼统替代具体(如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代替动作细节)。
2.主观臆断偏离画面
添加情感(如“老人笑容慈祥”)心理(如“劳动者虽累却快乐”);
补充非画面信息(如“丰收的喜悦”“夕阳下的麦田”) “过度脑补”。
3. 结构混乱遗漏区域
没有分层描述;
遗漏某一区域内容(尤其中间部分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二)短语概括部分
1. 格式错误
未提炼四字短语直接混入描述语句中
短语数量仅概括一个。
2.内容偏差
错别字(惟妙惟肖写成唯或者维);
混淆答题要求,写成画面内容。
23题阅卷报告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 ——鲁迅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1. 理解名言含义: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意思是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这表明王羲之否定了道家看淡生死、将生死等同的观点,强调生命的真实与不同,启示我们要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乐天的”,鲁迅这句话体现出生命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特质,以及乐观的属性,传达出对生命发展的信心,鼓励我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命,在生命历程中积极进取。主动选择的战斗姿态,张扬生命的激情。
(3)“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明确指出生命的长度由时间衡量,而生命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大的生命价值。
2. 确定立意方向:
(1)重视生命价值:结合三则名言,可围绕如何在有限生命中实现更大价值展开。比如从拒绝虚度光阴,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通过为社会做贡献来提升生命价值立意。
(2)乐观面对生命:以鲁迅名言为切入点,结合王羲之对生命真实的重视,阐述在认识到生命珍贵的基础上,以乐观心态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在乐观前行中实现生命价值。
(3)生命的长度与厚度:联系裴多菲关于生命时间与价值的论述,以及王羲之对生命的态度,探讨如何在有限生命时长里,像鲁迅所说乐观进步,拓展生命的厚度,创造生命价值 。
写作思路
1. 开头:可采用引用式开头,如引用其中一则名言引出对生命的思考,自然地提出文章论点。比如“‘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的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生命意义探寻的道路。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应努力创造价值,让生命绽放光彩。”
2. 中间论述:
(1) 举例论证:列举古今中外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实现生命价值的人物事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在有限生命里,用对农业的巨大贡献延长了无数人的生命,提升了生命价值;还有南丁格尔,她不顾世俗偏见,投身护理事业,以乐观奉献的精神,在救死扶伤中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2)道理论证:围绕论点阐述生命价值、乐观态度等之间的关系,增强文章说服力。如论述为何要乐观面对生命,乐观心态对实现生命价值的促进作用等。
3. 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再次强调论点,呼吁大家在生活中重视生命,以乐观态度创造生命价值。如“生命短暂而珍贵,让我们以乐观为帆,以贡献为桨,在生命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立意】
1.以有限之生命,刻不朽之印记
2.悟生命真谛,赴价值远方
3.贡献的价值:生与死之间
4.舍生取义与长存奋斗
5.贡献的多样性:生命的答案
6.生命因奉献而璀璨,贡献为生命赋华光
7.用生命书写贡献篇章,以贡献铸就生命丰碑
8.生命之花绽于贡献枝头,贡献之力源起生命深处
9.以生命为墨绘贡献画卷,借贡献之笔书生命传奇
10.奉献是生命价值的崇高彰显。贡献赋予生命深度与广度。心怀天下,积极贡献,能让生命突破个体的局限。
11.生命与贡献相互成就,共铸辉煌。奉献贯穿生命全程,生命因奉献而永恒。
【评阅标准】
(一)首先看是否审题正确,根据立意确定等级。文体不限,好文章,要勇于打高分。
一类立意,能准确对“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厚度”概念进行界定,具体分析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生命的厚度”要有充分的认识,怎么实现生命的厚度,在于奉献,创造价值。。结合不同情况具体分析,有充实的内容和强烈的自我认知。
二类立意,能对“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厚度”概念进行界定,重点应放在“生命的厚度”,如果放在“生命的长度”上,就会偏颇。
三类立意,没有对“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厚度”概念进行界定,笼统地概述对“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厚度”的认识,缺少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的分析。
四类立意,脱离材料,谈奋斗,谈珍惜时间,谈生命,谈进步等,就偏题。
(二)然后看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一类文和二类文等级,并对应赋分。
一类文:(53—60分)(15%)(好的文章,要敢于打高分)
(1)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立意准确。
(3)论据确凿。
(4)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过渡自然。
(5)语言畅达,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书写认真,卷面较整洁。
补充说明:非议论性文章,只要符合立意要求,且中心明确,能体现考生的感悟与思考也能进入一类文。
二类文:(52—45分)(45%)
观点较明确,思路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缺乏过渡;论据较典型丰富有时代感,能够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方式;语言畅达,较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一定的思考认识;书写认真,卷面较整洁。
三类文:(37—44分)
(1)空洞,没有内容。
(2)行文层次混乱,书写潦草。
(3)审题错误,脱离材料的核心概念,另起炉灶。
(4)只写一者,缺少关联性,脱离对生活厚度的关注。
(5)脱离材料,套作。
(五)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1)加分项:
在符合立意的前提下,符合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一个方面,即可酌情提高5分。
(2)扣分项:
①字数不足800字的,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
②无题目:扣2分。
③别字:错一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高扣3分。
④抄袭:全篇抄可靠的网络配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酌情扣分。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