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作为甘肃省平凉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行政名称的演变贯穿了从先秦至当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它既是中央政权经略西北的历史缩影,也是陇东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从秦朝“乌氏县”到汉代“泾阳县”,从北周“平凉县”再到现在的“崆峒区”,每一次更名都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深刻记忆。下面,崆峒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通过档案相关记录实盘炒股配资平台,系统梳理崆峒区行政建制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名称变迁背后的故事。
《尔雅》中记载的“空桐” 《逸周书》中记载的“空同”
“崆峒”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书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尔雅注疏》为:“值此斗极之下,其处名为空桐”。在古文献中,崆峒曾被记作空桐、空同、空侗、崆峒,它既是山名、地名,也是部落名。到了商代,这片地域被封为“空桐国”(“国”是商周时期的封地名称,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人们“以国为姓”,曰“空桐氏”。空桐国人按照商制选取境内高山祭天,此山遂被写为“崆峒”。相传广成子、赤松子等神仙人物在崆峒山修仙成道,并因《庄子·在宥》中记载的黄帝来此地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崆峒山故而有“西来第一山”“道教第一山”的相关美誉。
展开剩余76%西周初,崆峒为周、戎接壤之地,东周春秋时,属义渠戎。公元前315年,秦取义渠国徙泾等25城,将崆峒区范围归乌氏县,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乌氏县管辖崆峒全境,归属建置北地郡。
进入汉朝,元鼎三年(前118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领21县,崆峒境属泾阳、乌支(东汉改氏为支)县及朝那县一部,永建四年(129年)泾阳县并入朝那县。三国时,朝那县、乌氏县归属建置雍州安定郡。西晋时,建置更名都卢县,东晋十六国时,崆峒境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公元376年前秦苻坚灭前凉国,随后置平凉郡,平凉名称由此产生,崆峒境更名阴槃县,归属平凉郡管辖。北魏时,崆峒境内东西分治,东部为阴槃县,西部为鹑阴县,北周建德元年(572)始置平凉县,归属长城郡管辖。
潘塬古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整顿州县,罢平凉郡,阴槃县划归泾州,平凉县划归原州,大业三年(607年)恢复郡的建置,阴槃县属安定郡管辖,平凉县属平凉郡管辖。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阴槃县为潘原县,平凉、潘原二县隶属不变。在这一长时间的稳定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和社会稳定的发展,加之陇山这座纵贯于陕甘交界处的天然屏障,崆峒区逐渐成为了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为加强贸易沟通设“茶马互市”,一时店铺陈列,商贾云集,最终奠定了崆峒区陇东商贸“旱码头”的历史地位。
车马店
五代、宋、金时期,崆峒区建置以边疆治理为主,建置沿用平凉、潘原二县名称,曾分别归属渭州、泾州、平凉府等管辖,成为陇东军政中心。元,至元七年(1270年)将潘原县并入平凉县,设平凉府,隶陕西行省。明代时,平凉府属陕西布政使关西道,封安王、韩王在此就藩,建韩王府,设四大城门,东门和阳门、西门来远门、北门定北门、南门万安门,柳湖公园为其后花园,修延恩寺塔、崆峒山部分建筑,奠定了今平凉城基本面貌的雏形。进入清朝,平凉府县属陕西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改属巩昌布政使司,康熙八年(1669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正式划入甘肃省管辖。中华民国时,废府存县,平凉县直属甘肃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道、区、署治所均设在平凉县城。
明代平凉府城图
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进城 在广场召开军民联欢庆祝会
平凉县十万民众热烈拥护共产党慰劳人民解放军
1949年7月30日,平凉县解放,1950年2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令》以平凉县境内城关和郊区为管辖地域划出3个城市区(高平、清平、暖泉)建立平凉市(基本范围为现三个街道办事处和郊区一带),其余地域划为平凉县建置,由8个乡村区为基本范围(现乡镇地域)。1958年12月撤销平凉、华亭两县建置,原区域并入平凉市,归属建置为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1961年12月,恢复华亭县,1964年6月撤销平凉市,恢复平凉县,归属建置为平凉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改为平凉地区革命委员会。至1983年7月撤销平凉县,恢复平凉市,恢复后的平凉市为县级市。2002年6月国务院《关于同意甘肃省调整平凉市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同意,撤销县级平凉市,设立崆峒区,名称取自境内名山崆峒山,文化标识意义凸显,“崆峒”之名正式进入行政序列。
2002年6月2日撤市设区后各单名称变更的通知文件
崆峒区建置历经3000余年历史演变,既有军事防御主导建置的特点,又有民族融合的行政印记,更凸显出地理标识与中华文化融合的韵味,它不仅是政权更迭的实证标记,更有文化认同的符号标记,为当代人的精神凝聚和记忆延续提供了历史凭证。
注:相关资料来源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平凉市志》实盘炒股配资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